日期:2024-01-02 来源:www.casted.org.cn
近日,在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针对2024年,提出了十二个方面的重点任务,“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为其中之一。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高技术室主任、研究员张于喆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技术变革引发了创新模式的改变、生产关系的调整、产业结构的变化和竞争格局的重构,也给创新驱动产业发展“换道超车”带来各种潜在可能,为后发国家提供了赶超的时间窗口。同时,创新投入大幅提升,企业在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前沿创新等领域的主体地位不断提升,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建设,战略性科技任务实施取得重大突破,战略性资源空间布局不断优化,科技实力不断增强,为我国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奠定了基础条件。
“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是科技创新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特征,是新时代立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丁明磊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不过,丁明磊表示,当前,我国在重要领域底层技术对外依赖度高,基础理论、材料、工艺、设备和器件等持续积累不够,以及重要新兴领域颠覆性创新可能完全改变现有技术轨道和产业形态,使我们丧失已有技术轨道和产业格局优势,以及需要下大力量进行关键核心技术攻坚,破解“卡脖子”难题。
张于喆也认为,我国面临的“卡脖子”问题都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产业链的部分关键环节面临外国垄断压力、产业发展至关重要的关键矿产多元化和可持续性供给面临供应脆弱性,面临供应链、产业链断链风险,不利于弹性、韧性供应链体系的中长期构建。
如何更好地实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张于喆认为,要聚焦产业升级和链条延伸,围绕产业发展的技术需求,面向经济主战场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构建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机制,依托龙头企业对上下游供应链进行匹配、整合和创新,探索集“平台+项目+人才”为一体的产业合作新模式,破解产业发展中的技术瓶颈,引领产业技术发展方向,推动关键产品多元化供给,形成协同效应并提升产业链话语权,在若干优势产业领域抢占科技制高点,有效提升产业竞争实力。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需要发挥制度优势,超大规模和领先市场以及丰富技术应用场景等优势,加速各类创新要素流通融合与开发利用,推进科技、金融与产业融合发展,加强重大应用场景创新,激发数据、技术等要素价值,多渠道促进各类科技型创新创业,构建全链条创新创业服务网络,充分释放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促进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加快形成现实生产力和新质生产力。”丁明磊表示。
丁明磊建议,从以下五方面发力。一是围绕重要产业链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围绕未来产业加大高精尖技术和前沿技术开发,打破路径依赖,打造先发优势,促进未来关键技术多路径研发,争取在新技术路线上取得突破。
二是提升科技领军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主导能力。聚焦人工智能、量子科技、集成电路、新能源、生物、海洋、空天等战略必争领域,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科技领军企业。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在市场需求、集成创新、组织平台等的优势和引领支撑作用,牵头组建体系化、任务型的创新联合体,培育具有产业生态主导力的“链主”企业,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三是打造一批新兴技术产业化的排头兵和开放型创新高地,引领新兴前沿技术创新和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构建区域特色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培育国际领先的产业创新集群,构建全球创新网络的战略枢纽和科创高地。支持高新区、企业等开展科技园区国际合作,共建特色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平台,依托各自市场和资源优势,围绕产业链构筑多方共赢的创新链。
四是围绕现代化产业需求加强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广泛实施知识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动,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
五是面向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需要,有针对性地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点强化关键科研仪器、设备、软件、试剂研发和国产化替代,确保科研安全。积极构建科技基础支撑平台和共享机制,完善计算基础设施,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基础技术和产业。
(受访专家:丁明磊,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