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丁明磊、薛美慧:“完善面向全球的创新体系”应鼓励闯、大胆试

日期:2024-07-05 来源:www.casted.org.cn

粤港澳大湾区,一片活力无限的热土,正以开放创新、合作共赢的新气象吸引四海宾朋:它是一座国际“会客厅”,大湾区科学论坛、国际金融论坛全球年会等多场盛会在此召开;它是一个科创“新平台”,近20家国际科技组织落户,汇聚“最强大脑”、激发科创“动力引擎”;它是一个创新“策源地”,世界研发中心、高端科研项目、重点实验平台纷纷落地,助推科技成果转化。

近期,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强调,要坚持以开放促创新,健全科技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完善面向全球的创新体系,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突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补齐开放创新制度短板。作为我国推动更高水平科技创新开放合作的桥头堡,大湾区不断完善高效、协同、开放的创新体系,着力打造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枢纽。

强化“制度之利”是大湾区改革创新的一大特色。通过积极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与国际合作伙伴共建科技合作基地和创新中心,强化了这里作为全球科技创新集聚区和重要枢纽的地位。同时,通过对标国际标准,打造国际一流的合作平台和科技基础设施,建立多种类型的创新平台,持续提升大湾区原始创新能力,为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奠定基础。

推动科技创新开放合作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实现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的成功经验。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强调,坚持科技开放合作造福人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为应对全球性挑战、促进人类发展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以国际开放合作促进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国际影响力和引领力、高水平科技人才培养和集聚能力、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提升,是建成科技强国的坚实基础。大湾区的实践经验,为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开放环境提供了诸多启示。

推动更高水平科技创新开放合作。统筹处理自主创新和开放合作的关系,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推进国际科技合作,支撑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提升。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推进国际科技合作,通过国际合作项目、国际科技大会、跨国科技合作平台等,促进技术交流和知识共享,扩大基础研究等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支持国内高校、科研院所、科技组织同国际对接,围绕气候变化、能源安全等全球问题,拓展和深化中外联合科研;增进国际科技界开放、信任、合作,以更多重大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提升各类创新主体开放能力与水平。加快建设技术领先、运行高效、支撑有力的科技基础条件资源保障体系,提高开放共享和使用效率,推动科学研究的进展;支持大企业携同中小企业出海、建立海外研发平台,延展分工合作、外包带动等新型模式,打造产业集群品牌,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发展知名度;针对国家重大需求和关键技术瓶颈,设立国际联合实验室和研究中心,集中优势资源解决重大科技问题。例如,大湾区有一批科技领军企业,在欧洲、北美、亚太等地布局研发中心和创新实验室,不仅为自身的研发提供立身之所,同时也为产业链上众多中小企业提供融入全球供应链体系的机遇。

畅通创新要素高效流动机制。我们看到,在横琴、前海、南沙、河套等重大平台打造数据要素市场“大湾区模式”,构建粤港澳大湾区数据协同发展新范式,就是一种有效方式。可以进一步完善跨境数据流动的制度体系建设,建设既保证科研数据安全又支持数据自由流动的法规环境。制定具体的数据保护措施,建立数据使用和共享的国际标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标准体系的建设,着力营造尊重知识价值的营商环境;建立综合性科研数据平台,提供开放的数据信息共享服务。

前瞻谋划和深度参与开放科研。通过与有关国家的合作伙伴设立重点合作研发联合资助计划,大湾区形成以全球协同创新释放创新动能的新局面。开放科研是推动科技创新的关键策略,既有利于数据“存得下、流得动、用得好”,同时助力国际科技合作治理模式重塑。鼓励以能力建设、信息共享、技术示范和人才培养为基础,建立开放的科研资源共享平台;营造融通数据生态,推动科研仪器设备、数据和信息的互联互通,在基于安全的基础上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放共享。

构建开放包容的人才发展环境。广州市“黄埔计划”、深圳市“孔雀计划”,为符合条件的国际人才提供包括科研经费、住房补贴、子女教育等在内的全方位支持,吸引全球顶尖科学家和科研团队落户,就是一种有效的引才机制。鼓励以人才资源全球化配置引聚使用全球人才,支持各类创新主体、科技协会学会等与国外同行形成长期稳定的交流渠道和多层次科技人文交流平台;以更有效的制度型开放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完善外国人来华工作的信息、资金及培训等渠道与平台服务,提升对优质人才的吸引力。

原文链接: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24-07/04/nw.D110000gmrb_20240704_2-11.htm